深圳 4 万志愿者整装待发 护航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
  • 2

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进入百日冲刺阶段,深圳已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、专业高效的志愿服务队伍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招募 1.2 万名赛会志愿者(昵称 “小海豚”)和 3 万名城市志愿者(昵称 “红马甲”),总数突破 4 万人,创下深圳大型赛事志愿服务规模新高。这支青春洋溢的队伍正以 “海洋精灵” 般的灵动与 “红马甲” 的温暖底色,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注入澎湃动能。

一、专业服务体系筑牢赛事根基

深圳在全省率先构建 “馆校对接” 机制,从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、南方科技大学等 14 所高校精准选拔 1.2 万名赛会志愿者,覆盖闭幕式、23 个单项竞委会等核心岗位。志愿者们已完成超 15 万人次的通用培训,涵盖急救技能、无障碍服务、赛事流程等模块,并建立全省首个助残志愿服务课程体系,确保为残障运动员提供 “一对一” 个性化支持。

在技术赋能方面,深圳打造的赛会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已连通赛事指挥中心,可实时调度志愿者资源,实现 “需求响应 — 岗位匹配 — 服务反馈” 全链条数字化管理。这种 “科技 + 志愿” 的创新模式,让赛事服务如同精密齿轮般高效运转。例如在罗湖银湖棋院测试赛中,30 余名 “小海豚” 通过系统实现 24 小时无缝轮岗,从凌晨贴标识到深夜数据核对,用专业坚守赢得国际裁判的赞誉。

二、城市志愿服务编织温暖网络

除赛事核心区域外,3 万名 “红马甲” 将在全市 166 个志愿服务站、交通枢纽、景区商圈等场景开展 “全时段、全领域” 服务。他们不仅提供赛事资讯、交通指引等基础服务,更创新推出多语种导览、文旅推介、夜间巡查等特色项目。例如福田区组建 “十五运志愿服务联盟”,联动港澳志愿者提供英、日、法等多语种支持;龙华区创新 “志愿夜巡” 填补服务空白,在深圳北站打造 “15 分钟志愿服务圈”,让旅客全天候感受城市温度。

304am永利

值得关注的是,深圳正通过 “城市志愿服务联盟” 整合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资源,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。宝安区开展 550 余场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整治,1000 余名志愿者用 “柔性劝导” 替代硬性执法,推动市民文明意识显著提升;大鹏新区组织 7800 人次文旅志愿者深入景区,将生态保护与赛事宣传结合,让山海风光与志愿精神交相辉映。

深圳 4 万志愿者整装待发 护航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

三、湾区协同奏响志愿强音
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,深圳志愿服务正展现出更强的区域联动性。在倒计时 100 天启动仪式上,深港志愿者代表共同宣誓,承诺以 “湾区同心” 的姿态服务赛事。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人员调度上,更体现在服务标准的统一 —— 深圳发布的志愿服务站点、服装、标识管理规范,已成为粤港澳三地志愿者的 “通用语言”。

在赛事预热阶段,深圳已通过深港马拉松、残特奥会自行车测试赛等 “练兵” 活动积累经验。例如在残特奥会自行车首赛中,龙岗区 200 人专项团队为运动员提供路线指引、无障碍通行等 “定制化” 服务,其 “赛事侧 + 城市侧” 双轨保障模式被纳入全省推广案例。这种 “以赛促建” 的模式,让深圳志愿服务体系在实战中不断迭代升级。

四、志愿精神书写城市文明新篇

深圳 “志愿者之城” 建设已形成 “十个一” 特色体系,包括全国首部志愿服务法规、覆盖 400 万注册志愿者的信息系统、40 项礼遇清单等。这种制度优势在此次赛事筹备中转化为强大执行力:团市委联动 1.86 万个志愿组织发起 “青春深圳 志愿全运” 行动,各区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服务 —— 南山团区委组织 1.2 万人次志愿者整治地铁站电动车乱停难题;光明区打造 “宣传 + 生态 + 科技” 服务矩阵,让志愿服务与绿美深圳建设深度融合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志愿者群体的精神传承。在深圳北站,“红马甲” 们帮助聋哑旅客改签车票、护送进站的故事已成常态;在宝安医院,“医路有你” 项目让 70 岁以上老人就医不再孤单。这些点滴善举,正是深圳 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 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。正如深圳大学志愿者郑桢祺所说:“从马拉松到全运会,我们不仅是服务者,更是城市文明的传递者。”

结语

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风拂过深圳湾体育中心,4 万志愿者的微笑与汗水正凝结成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。从 “馆校对接” 的专业体系到 “城市志愿服务联盟” 的全域覆盖,从科技赋能的精准调度到湾区协同的文明共振,深圳正以志愿服务为画笔,在国家级赛事的画布上勾勒出 “志愿者之城” 的进阶图景。随着 11 月赛事大幕拉开,这支 “小海豚” 与 “红马甲” 组成的青春军团,必将用行动诠释 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 的志愿精神,为全球观众呈现一届 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 的体育盛会。